从现在到入伏, 每天站5分钟=升阳1小时, 特别是阳虚寒湿的人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0:24    点击次数:57

夏至来了,梅雨走了,入伏还会远吗?

眼看着太阳越来越炽烈,地气逐渐浮于地表,阳气虚、湿气重的盆友们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体质调理了。

夏天是很好的向天地借能量的季节,可以晒太阳。

尤其是马上到三伏的阳光,就像天然艾灸一样,用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充人体的阳气,叫“天灸”。

有的人晒了一夏天,大姨妈顺畅了,痛经也缓解了。

有的人每天在太阳底下走走,关节炎、颈椎病都好了大半。

还有的小朋友,每天在太阳底下晒一小会儿,鼻炎、咳嗽、流鼻涕也减轻了。

毕竟晒太阳是补阳气最简单直接的方式。

孙思邈也说过,太阳是真火,能温通百脉。

当太阳慢慢照射时,借助太阳的真火,渗入身体,效果好比一次天然艾灸,阳火专往阴寒处钻,让五脏六腑感到温暖。

可现在不爱晒太阳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。特别是本就阳气微弱的人,依然在生活中处处躲着阳光。

还有的人晒背晒得太过,或者体质不适宜,直接上火甚至是晒伤。

还有上热下寒体质的盆友,总是上半身冒着火气、口干舌燥、爱出汗、爱上火,但下半身却冒着寒气、手脚冰凉、怕冷,这是典型上热下寒的矛盾症状。

怕冷,又怕上火,该怎么办呢?

今年除了天灸晒背外,还给大家安利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——地灸。

什么是地灸?

很简单,就是光脚或穿薄袜子,直接踩在太阳晒过的地上,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“接地气”。
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者也,大气举之也。”

地灸,可以踩在草地、土地、石板上,让大地之气通过脚底穴位进入身体,用天然的方式借天地之力,给身体补阳气。

地灸,重点刺激的是脚底涌泉穴。

中医认为“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”。涌泉是肾经的起点,汇集肾之气血精元,刺激涌泉犹如泉水一般涌出生命动力,是人体接地气、引火归元的关键门户。

刺激涌泉穴,能疏通全身气血,灌溉全身四肢各处,从头补到脚。

1、激活肾阳,疏通气血。肾主一身之阳气,尤其是经过太阳晒过之后的地面,把吸收的阳气从涌泉灌注进身体里,能祛寒暖身。特别适合手脚冰凉、上热下寒、畏寒怕冷、乏力、下焦虚寒等肾阳虚表现。

2、引火下行,引浮虚火下沉,达成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,改善失眠、头痛、眩晕、调理口腔溃疡、上热下寒、上火、便秘等问题。

3、强壮脏腑功能。通过刺激足部经络和脏腑反射区,增强身体抵抗力,提高身体代谢力,从而强身健体、延缓衰老、少生病。

4、改善情绪问题。尤其是肝阳上亢引起的愤怒、焦虑、紧张等问题,因为肝肾同源,通过刺激肾经,可以平肝降火,舒缓压力、放松情绪,对乳腺也比较友好。

5、降浊祛湿,涌泉穴是降浊之要穴,通过刺激足底经络循环,帮助湿浊沉降,改善四肢沉重、出汗黏腻、舌苔厚腻等问题。

每天抽出5分钟地灸,给双脚做个大地SPA,相当于升阳气1小时,既能激发肾气、降浊排湿,还能把上焦虚火引下去。

无论是你是久坐虚寒党,比如手脚冰凉、长期吹空调、姨妈痛、倦怠乏力、体寒气虚、还是上热下寒、心火偏旺、脸上痘、嗓子疼等问题,或是长期亚历山大、失眠、焦虑等问题,都能慢慢改善。

具体看看地灸怎么做?

1、时间上,最好选择早上7-9点胃经当令,可以吸收地气养脾胃;或者下午3-5点膀胱经当令的时候,此时太阳既没有那么晒,阳气足而不会过烫,也可以让阳气沉降。

2、地点上,土地是最好的,可以让大地之土气来激发身体的脾土,排出湿气。如果在城市或没有条件,也可以去踩公园草地、小区的石板路,选择干爽、温暖的地面。

避免地砖、地板、水泥地、柏油路,不接地气;也避开刚下过雨、湿漉漉的地面,以免湿邪入侵。

3、还需要注意,天灸和地灸尽量不要同时进行,地灸可以在天灸之后。尽量不要让头部暴晒,可以打一把伞。

地灸可以进行哪些动作呢?

你可以光脚或者穿一条薄的棉袜子,直接在地上踩,或者来回散步。

第一个动作:如果脾虚问题比较严重,可以试试脚趾抓地,让脾胃气血流通。

操作很简单,只要十个脚趾用力抓地,再放开,做30~60次。

因为我们的脾经经过足大趾,而胃经则经过足二趾和足三趾之间。

通过刺激脾胃经上的经络和穴位,可以起到生发脾胃之气血的好处。

第二个动作:还可以练一练金鸡独立的动作,帮助疏通经络,增强免疫力。

全身放松,把所有力量放在脚上,双手自然下垂,眼睛平视前方,集中意念。一只脚在地面站稳,另一只脚屈膝抬起与胯平,脚尖向下,脚面绷平向前。

自然呼吸,如果腿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属于正常。站立坚持一分钟,或站不住时,就换另一条腿。

金鸡独立,可以把气血引到脚心,帮助活血化瘀;还能引火下行,改善上热下寒的问题,把上焦多余火气引下来补肾阳,肾阳充足自然脾胃好。

最后要记得,地灸切忌太久,大汗容易伤津液,微微出汗即可。

结束后不要立刻吹风洗澡,也不要喝冷饮,最好喝点温开水、米油汤、生脉饮、酸梅汤补充津液。

晚上配合温胆汤泡脚,引火下行效果更好。

但阴虚火旺体质,或者是孕期、糖尿病、心脏病、高血压人群,不太适合地灸。

其实我在门诊上遇到很多问题都是阳虚、寒湿重引起的。

像小儿反复外感、鼻炎、咳喘、肺炎、腺样体肥大、扁桃腺肿大、脾胃虚弱、生长发育迟缓、多动、抽动。。。

以及成人阳虚、痛经、怕冷、新冠后、脾胃虚寒、肥胖、结节体质。。。

今年的三伏天马上到了,这是冬病夏治,补阳驱寒、强体质的黄金期!

其实,身体需要的能量,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自然中汲取。正气强,自然能少生病。